日前,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南京市2486名6岁至11岁的学龄儿童通过规范、系统的测试,结果有34.9%的学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专家介绍,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南京市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邱景华主任医师介绍,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感觉统合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与平衡统合系统、本体统合系统等。
一般来说,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目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从而造成学习障碍。这类患者在生活上还常常丢三拉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上无规律。
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则多数表现为上课时,老师口头布置家庭作业或者下节课要带什么学习用具,他总是东张西望,老师的话全当耳边风,一点也听不进去。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以为那与己无关。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在学习与生活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这样的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请心理医生诊断,总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
平衡统合失调会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生活中做事时协调能力较差,甚至穿鞋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鞋穿反。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在上体育课时不会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很累;在上音乐课时,常常发音不准、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口吃等。
国外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调节与交往。而这些的基础便是孩子具有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纠正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呢?南京市儿童卫生心理研究中心邱景华主任医师认为先行一步的美国、日本及台湾等地从70年代就兴起的“游戏治疗法”,不打针不吃药的“游戏治疗法”对纠正与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症颇有效。比如用独木桥帮助孩子找到“平衡统合能力”;用滑板梯帮助孩子找回“触觉统合能力”。这些对于治疗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极为有益。
另外,家长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高楼与孤独,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与沟通中,刺激、调整与强化自己的各类感觉统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用溺爱或者不信任的目光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可能,孩子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这样,孩子不仅乐意,有积极性,而且也在其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孩子在吃“零食”时,家长就可以通过“零食”向孩子发问,让孩子与外界事物、季节、地理等产生“联想”;同样,在孩子“玩耍”时,家长也可以这么做。因为,“想象”正是孩子的感觉与外部事物进行碰撞的中介物,其中产生的“火花”就是新的信息,新的刺激,从而使自己的感觉统合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再就是家长尽可能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使孩子健康、充满活力,调整、刺激与提高孩子的本体统合能力。更有意义的是,本体统合能力的提高,对纠正孩子其它统合能力的失调起到相当重要的基础作用。